近日,发生在列车上的两件事引发热议。一段视频显示,某列火车的卧铺车厢过道上,一群老人打开音响跳起了广场舞。视频发布后,网友纷纷表达不满。无独有偶,在另一趟高铁上,有商务座乘客反映,自己全程都无法休息,因为边上一位“大佬”几乎连着打了7个多小时的电话。
关于这两起事件该如何处理,12306客服在回应中都提到了可以联系乘务员。但无论是铁路法、国铁集团客运规程、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》,还是其他铁路相关法律法规,对于列车上“噪声扰民”的问题,都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和处罚办法。乘务员通常能做的事情,就是耐心劝说。
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高铁上大家都在玩手机,绿皮车上“侃大山”的记忆日渐远去。人们对“边界感”的要求越来越高。在列车上自娱自乐、安静休息,成了更多人的选择,这样的选择需要得到尊重。作为公共空间,列车车厢里的文明,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缩影。文明的变迁,也是时代的变迁。
旅途中的短暂插曲,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治理的永恒话题:如何兼顾制度与温度?需要明确的是,公共空间承载着多元需求,唯有划定清晰的边界,才能平衡好不同群体的权益。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把列车车厢内的噪声污染治理纳入法治轨道,无疑是一个可行的办法。不是禁止交流说话,而是禁止噪声扰民。明确的界限,需要法律来界定。
对乘客加强文明引导、增加“静音车厢”数量,当然也不可或缺。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,或许还可以有更多人性化的选项。比如,乘客购票时可以选择喜静或喜动,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筛选,那些喜欢热闹的乘客就可以聚集在一起,也不会对其他乘客造成多大影响。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,每一位乘客都能在旅途中获得美好的体验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(名称:中国经济网,id:ourcecn)